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热烈祝贺我院校友、塔里木大学刘义飞老师获“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组织的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落下帷幕,我院校友、新疆塔里木大学刘义飞老师获此殊荣。

刘义飞,1986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2011年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师从杨其长研究员。2014年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

 

“新疆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设施农业发展落后,缺少结合本地产业实际情况发展设施农业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研究,而我自己攻读的正是设施农业专业,大美新疆大有可为。”

怀着一颗学以致用、强国戍边的初心和抱负,刘义飞来到了美丽的新疆阿拉尔市,在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任教。

义无反顾的援疆抉择,让他获得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支援西部荣誉证书。

参加工作以来,刘义飞积极投身兵团教育事业,充分利用全国创新创业平台,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他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2项,校级奖4项,并且形成稳定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从教师的抛砖引玉到学员的结对子、传帮带,真正实现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毕业后培养效果充分体现,很多学生开办公司,勇于创业,为边疆的设施农业做出突出贡献。

 

刘义飞老师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根据南疆设施农业产业实际,开展科研创新。2017年,在塔里木大学创新创业成果展中,“设施园艺鱼菜共生装备”创新成果受到兵团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彭家瑞赞誉为“良性循环,一品多用”,并推动了创新成果与农业高新企业的嫁接,开展成果转化。

2018年他指导创新团队开展了“南疆日光温室雾培技术”的创新攻关,并率先在阿拉尔市果色甜香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项技术是雾培高新技术与南疆设施农业产业实际的有机结合,成本低,效率高,获得种植户广泛赞誉。为此兵团卫视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

同年,针对南疆沙漠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组织指导学生与企业开展联合技术创业、攻关,成功研发了“沙漠设施农业水肥智能管控设备”。运用物联网和云技术信息平台,研发了适合南疆产业实际的低成本过滤装备、执行装备,完美解决了沙漠设施蔬菜的水肥管控问题,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于当年完成技术推广。

2019年针对和田地区冬季夜间寒冷、气温低、影响作物越冬和生长等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其长研究员团队的帮助下,刘义飞老师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技术”的创新攻关研究,获得巨大突破。该技术充分利用南疆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能充足的优势,白天通过水幕收集太阳能,储热于土壤,晚间逐步释放,提升了日光温室的根温和气温,大幅度优化了日光温室环境,实现了冬天不烧煤加温,设施蔬菜也能安全越冬生产,并提前近一个月上市,大幅提高了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同时,他组织科研力量在低成本情况下实现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他指导学生参加了2019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在高校激烈角逐中,斩获全国一等奖。水幕地暖技术已经成为和田地区2020年主推技术。

他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驻守和田等南疆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即便是在2020年“战疫情,保生产”期间,作为科技特派员,他也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微信、电话等手段,为大棚种植户,特别是贫困户,提供水肥管理、设施环境调控等多项技术服务,尽力减少疫情影响,保障生产有序进行。疫情减缓后,他立刻奔向和田、阿克陶等地组织技术服务,解决群众难题。尽管初春乍寒,只要看到沙漠的黄瓜、番茄、西葫芦等蔬菜的喜人长势和累累硕果,他就会感到特别欣慰,这意味着和田农民的收成增加了,脱贫有望了。

 

教书育人,不忘科技创新创业;扎根南疆,不忘为人民服务。刘义飞老师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SCI一篇),获得10余项沙漠设施农业相关的国家专利,攻克研发多项适合沙漠戈壁设施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累计推广日光温室5000座以上,利用沙漠面积9000亩以上,为南疆的脱贫攻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悉,“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活动自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青年踊跃参与。此次团中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10288位青年的推荐申请。经过集中审核和筛选,589名事迹突出者作为候选人,参加了故事分享和网络点赞活动。在综合专家评议意见和网络点赞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勤学上进、扶贫助困、崇德守信5类共计150名“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和4个“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