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用科研本领助力防疫工作

丛锋,男,1986年生,2008年-201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担任新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

伍妙梨,女,1987年生,201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目前就职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肖丽,女,1990年生,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目前就职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2020年1月17日,我院校友丛锋博士在NCBI网站上查询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后,着手启动密码子优化和基因合成等工作,并在春节假期顺利构建了表达载体。 2月1日,丛锋博士成功表达鉴定蛋白,并立即通过广东实验动物监测所公众号发布了共享消息。

N蛋白在冠状病毒中相对保守,在病毒的结构蛋白中所占比例最大,感染早期机体就能产生抗N蛋白的高水平抗体,可以利用N蛋白建立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血清抗体方法,也可以利用N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抗,而这种单抗又是胶体金等快速检测产品的核心原料。

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丛锋博士带领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毕业的伍妙梨、肖丽等研发人员日夜加班制备菌液,截止3月16日,已向全球无偿提供1450份,覆盖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湖北、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内外地区,涵盖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台湾國立中正大學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成功制备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并放弃该菌株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率先向全国免费“共享”,是极为罕见的做法。按每份菌株至少2000元的研发成本、以目前1450份来计算,直接节约了290万元科研经费的重复投入。并且伴随众多申领单位逐渐成功表达出N蛋白,市场供应充足使得该蛋白的价格由最初的最高9万元/毫克降至3000元/毫克,为紧张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卡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显著降低了原料成本。丛锋博士表示“在疫情防控中,无论是部里还是省里,尤其是钟南山院士作为广东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专家指导组长提出‘共享’倡议,要求‘救治为主,科研为辅’。‘共享’该成果,也是疫情之下,科研人员为国家、科研事业做贡献的一种新方式。”

表达菌株的共享,也为更大范围的科研人员节省了7-10天宝贵的研发时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燕老师以获赠的N蛋白为基础申报的应急科研项目成功获得了立项;部分申领单位已利用该菌株表达的N蛋白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ELISA检测试剂盒和快速检测卡,已经走出国门出口海外;更多的单位已利用该蛋白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工作。近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利用丛锋博士团队提供的菌种研制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溶液标准物质。

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面对疫情,丛锋、伍妙梨、肖丽等中国农业科学院校友们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第一时间共享信息与数据,体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唯论文、不计得失、奉献祖国”的科研初衷,为科研工作者引导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左一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朱才毅所长,左二 广东省科技厅 王瑞军厅长,左三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丛锋博士)

鉴于丛锋博士团队在助力疫情防控方面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获《科技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目前,丛锋博士被抽调到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科研攻关组,继续全力投身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