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一讲《<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开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授课。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农民日报编委曹茸现场听课。
课程以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著作为蓝本,透过经典著作的研讨,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变迁规律,为科学认识乡村、投身乡村研究和振兴实践提供指引。课程从“我们称呼外公、外婆时一定要加个‘外’字以区别于爷爷、奶奶”“刘备为什么认为兄弟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等日常鲜活乡村生活典型现象入手,开启乡土社会课堂学术讨论。本次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传统教学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提出众多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深入思考。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思考古今、比较东西、观察城乡、坚定自信。这节课,着重阐释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的4个规律性认识,即乡土性的社会属性、稳定性的社会特点、血缘性的社会结构、教化性的社会治理。课程最后提供乡村学十个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27本推荐书目,激励同学们课下继续研讨。
本次授课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课堂氛围热烈,研究生积极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对乡村学研究浓厚兴趣与求知欲。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等学科的博士生,以及来自农民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研究生院、农经所、乡村振兴学院的60余名师生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