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热点

喜讯 我院两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近期公布了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我院毕业生刘旭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毕业生林鸿宣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这是我院毕业生首次当选两院院士,反映了我院从事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反映了我院毕业生代表在农业科研事业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刘旭院士情况介绍

刘旭,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导师戴松恩研究员,培养所为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新疆小麦”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1994年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导师董玉琛研究员,培养所为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山羊草属S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特异DNA序列克隆及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遗传多样化分析以及特异DNA序列克隆等研究有效高水平,并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利用RAPD、克隆、Southern杂交等技术,对小麦族23个种进行研究,得到60个特异标记,49个克隆,22个序列,其中15个为首次获得;研究认为S基因组属于两个类型,小麦B基因组来源于S基因组,其中拟斯卑尔脱为主要供体。从小麦与赖草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抗盐基因,并获得两个分子标记;完成了山羊草属S基因组基因图谱。

主要学术论文和专著:

1.生物多样性与21世纪农业(1997年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遗传标记与遗传图谱构建(1997年《作物品种资源》)

3.种质资源鉴定的一种分子遗传技术标准-随机扩增多样性DNARAPD)(译文)(1997年《生物技术通报》)

4.山羊草属S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特异DNA序列克隆及研究(1997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5.中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1998年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中国林业出版社)

6.Genome relationships among Sitopsis species of Aegilops and the B/G genome of Triticum assessed by RAPD markers (1998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Wheat Genetics Symposium)
7.
种质创新的由来与发展(1999年 《作物品种资源》)

8.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科技革命(1999年《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9.小麦耐盐种质的筛选鉴定和耐盐基因的标记研究(2001年 《植物学报》)

10.Compar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Ae. longissima and Ae. Sharonensis genomes with common wheat (2002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1.面向21世纪农业实用技术大全(2000年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一副主编)

12.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年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

13.中国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00年 北京出版社)(第一章作者)

14.作物和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2001年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主编)

 

 

林鸿宣院士情况介绍

林鸿宣,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导师沈锦骅研究员,培养所为中国水稻研究所,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云南稻种中矮源的遗传研究》。1991年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导师闵绍楷研究员,培养所为中国水稻研究所,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应用RFLP标记定位水稻产量及其它有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

    研究内容介绍:

    以模式作物水稻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大量遗传信息和创建遗传材料,开展作物重要性状包括逆境抗性、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期阐明这些性状的分子机制与发展分子育种技术。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定位与克隆水稻逆境抗性基因/QTL并开展深入的功能分析,阐明作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并为作物新品种改良提供重要有利基因。

2.通过基因芯片等技术研究水稻对逆境胁迫响应的信号传导途径与调控网络。

3.对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开展研究,为优质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Song XJ, Huang W, Shi M, Zhu MZ, Lin HX*. (2007). A QTL for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encodes a previously unknown RING-type E3 ubiquitin ligase. Nature Genetics 39(5):623-630.

2.    Gao JP, Chao DY, Lin HX*. (2007). Understanding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mechanisms: recent studies on stress response in ric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 (6): 742−750.

3.    Sun SY, Hao W, Lin HX*. (2006).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rice grains. Rice Science13 (3): 161-169.

4.    Platten JD, Cotsaftis O, Berthomieu P, Bohnert H, Davenport RJ, Fairbairn DJ, Horie T, Leigh RA, Lin HX, Luan S, Maser P, Pantoja O, Rodriguez-Navarro A, Schachtman DP, Schroeder JI, Sentenac H, Uozumi N, Very AA, Zhu JK, Dennis ES, Tester M (2006). Nomenclature for HKT transporters, key determinants of plant salinity tolerance. Trends Plant Sci 11: 372-374.

5.    Ren ZH, Gao JP, Li LG, Cai XL, Huang W, Chao DY, Zhu MZ, Wang ZY, Luan S*, Lin HX*. (2005). A ric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salt tolerance encodes a sodium transporter. Nature Genetics 37: 114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