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学院» 兽医学院» 师资队伍» 研究生导师

【师资·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1.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隶属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91年,以开展饲料科技创新和推动饲料行业科技进步为宗旨,是集饲料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级研究所。主要开展饲料生物技术、饲料添加剂、畜禽水产饲料与营养、饲料与食品安全、饲料资源开发与评价利用、饲料工程技术、饲料经济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的博士生培养点,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创办了中国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2006年与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合作创办《新饲料》杂志。
饲料研究所拥有8000平方米科研大楼一幢,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套。研究所在北京昌平南口建有一个占地100多亩,集中试开发试验室、中试车间、试验畜舍及办公用房为一体的中试试验基地。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预混合饲料中试车间、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中试车间、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发酵中试车间、酶发酵中试车间、国家水产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养殖试验鸡舍等中试设施。研究所通过不断增加科研设施投入和加快中试基地的建设,为开展饲料科技创新,强化研究所技术和产品开发,成果集成和熟化,服务饲料行业,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饲料安全工程“国家水产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发酵中试基地”、“酶法生产低聚寡糖饲料添加剂中试”等建设项目,建立了鸡、猪、水产动物饲料的生物学评价及养殖试验基地和饲料生物化工中试车间等设施,大大提高了科研中试能力和成果的熟化能力。
        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饲料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公益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48”引进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50多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近40部。
自建所以来,一直以服务全国饲料行业,推动饲料行业科技进步为宗旨。饲料所先后两次协助组织完成《中国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科技创新、饲料原料、添加剂、加工机械、质量安全、法规等行业政策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五”以来先后研制开发了饲用植酸酶、鱼类用中性植酸酶、保健鸡蛋生产技术、芽孢杆菌微生态添加剂、饲料用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二甲酸钾饲料添加剂、安全肉生产用天然饲料添加剂等多项成果和技术,且80%以上成功实现了转化。特别是饲料所研发的饲用植酸酶发酵生产技术,在国内4家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植酸酶占国内植酸酶市场的70%以上,成功的替代了进口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饲料所先后与100多个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饲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多项次,转化科技成果40多项次,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策划80多项次。通过模式和机制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研制的第五代植酸酶技术已经推向市场,并实现了向发达国家——美国的技术转让。新型饲料添加剂二甲酸钾技术已经向菲律宾转让。利用研究所技术生产的产品已部分出口到东南亚、欧盟等国家。由于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成效显著,2005年获得了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和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奖。
       3. 人才队伍
饲料所现有在职职工110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3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5人,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聘请了10名在国外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已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知名专家作为客座研究员。研究所拥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11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在职人员中博士39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66%。人才队伍专业涉及动物营养、畜牧、兽医、微生物、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发酵工程、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宏观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