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位学科» 学科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年度)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高校

(公章)

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

代码:82101

2022315


一、总体概况

1.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2学科建设情况

1.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3.1招生情况

1.3.2在校生情况

1.3.3毕业生情况

1.3.4学位授予情况

1.3.5就业情况

1.4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情况

1.4.1性别结构

1.4.2职称结构

1.4.3学位结构

1.4.4年龄结构

1.4.5学科结构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2.2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3校园文化建设

2.4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1课程建设与实施

3.2导师选拔培训及师德师风建设

3.3学术训练情况

3.4学术交流情况

3.5奖助体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4.1人才培养

4.2教师队伍建设

4.3科学平台

4.4科学研究

4.5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4.6国际合作交流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5.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5.2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六、改进措施



一、总体概况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1.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学位授权点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大门类,涵盖了17个一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具体见表1、表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批准或设置年份

理学

#大气科学(0706

气象学(070601

1984

*生物学(0710

*生理学(071003

博、硕2012

*微生物学(071005

2012、硕198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2000、硕1990

*生物物理学(071011

1986、硕1981

*生物信息学(0710Z1

博、硕2012

*生态学(0713

博、硕2011

工学

*农业工程(0828

*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1

2018、硕2006

*农业水土工程(082802

2003、硕1986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3

2018、硕2006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环境科学(083001

2006

环境工程(083002

1998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食品科学(083201

2006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2

2012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3

1998

农产品加工装备(0832Z1

2012

农学

*作物学(09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1

2000、硕1981

*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博、硕1981

*作物种质资源学(0901Z1

博、硕2002

*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0901Z2

博、硕2002

*药用植物资源学(0901Z3

博、硕2004

*农产品加工利用(0901Z4

博、硕2012

*园艺学(0902

*果树学(090201

2006、硕1986

*蔬菜学(090202

1996、硕1984

*茶学(090203

2003、硕1984

*观赏园艺(0902Z1

博、硕2006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

*土壤学(090301

2003、硕1984

*植物营养学(090302

博、硕1981

*农业水资源与环境(0903Z1

博、硕2012

*农业遥感(0903Z2

博、硕2004

*农业环境学(0903Z3

博、硕2012

*植物保护(0904

*植物病理学(090401

1993、硕1981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2

博、硕1981

*农药学(090403

1998、硕1986

*杂草学(0904Z1

博、硕2012

*入侵生物学(0904Z2

博、硕2012

*转基因生物安全学(0904Z3

博、硕2012

*生物防治学(0904Z4

博、硕2012

*畜牧学(0905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1

2003、硕1981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2

1984、硕1981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090504

1986、硕1981

*畜禽环境科学与工程(0905Z1

博、硕2012

*兽医学(0906

*基础兽医学(090601

2006、硕1986

*预防兽医学(090602

1984、硕1986

*临床兽医学(090603

2006、硕1986

*中兽医学(0906Z1

博、硕2006

*兽药学(0906Z2

博、硕2006

林学(0907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5

1984

#水产(0908

2018

*草学(0909

博、硕2011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1986

*农林经济管理(1203

*农业经济管理(120301

1986、硕1981

*农业技术经济(1203Z3

博、硕2004

*农业信息管理(1203Z4

博、硕2012

*产业经济(1203Z5

博、硕2012

*农业信息分析学(1203Z6

博、硕2012

交叉

学科

*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99J1

博、硕2012

*区域发展(99J2

博、硕2013

*农业合成生物学(99J3

博、硕2021

*农业生物智能设计(99J4

博、硕2022

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99J5

博、硕2022

注:*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斜体、加粗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斜体、加粗、带下划线为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11个博士一级学科、44个博士二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2个硕士二级学科;5个博士、硕士交叉学科。

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3个交叉学科授予管理学学位;农业合成生物学、农业生物智能设计2个交叉学科授予理学学位。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领域名称(代码)

生物与医药硕士(0860

农业硕士(0951

农艺与种业(095131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095132

畜牧(095133

渔业发展(095134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

农业管理(095137

农村发展(095138

兽医博士(0952b

兽医硕士(0952

图书情报硕士(1255

1.2学科建设情况

新农科建设有序推进围绕新农科建设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广泛调研、深入论证,自主设置的农业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已于20211获教育部审批,将于2022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搭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平台,论证完成农业生物智能设计”“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2个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自主设置工作,202112月底上报教育部备案,将于2023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根据科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21ESI排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微生物学、化学、毒理学和药理学、地球科学、工程学及免疫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总数位列全国科研院所第2位,其中地球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及微生物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从全球排名来看,10个学科的排名较20211月均有提高。具体见表3、表4

3 2022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ESI全球前1%学科情况

学科

全球机构数

全球排名

20211月相比排名变化

论文数

被引次数

篇均被引频次

顶级论文数

植物与动物科学

1519

12

+6

9142

123620

13.52

186

农业科学

1028

8

+1

7268

89051

12.25

80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965

307

+13

2950

63003

21.36

41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1280

322

+55

2535

37823

14.92

29

环境与生态学

1421

256

+52

2423

37118

15.32

34

微生物学

585

69

+7

3208

36256

11.30

9

化学

1543

652

+100

2556

29561

11.57

15

毒理学和药理学

1077

615

+90

605

7564

12.50

5

地球科学

879

803

/

529

7533

14.24

8

工程学

1899

1097

+163

599

7351

12.27

12

免疫学

914

776

+41

562

7038

12.52

2

数据来源:睿唯安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数据库2022113日数据

4 2022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ESI全球前1‰学科情况

学科

全球机构数

全球排名

20211月相比排名变化

论文数

被引次数

篇均被引频次

顶级论文数

植物与动物科学

1519

12

+6

9142

123620

13.52

186

农业科学

1028

8

+1

7268

89051

12.25

80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965

307

+13

2950

63003

21.36

41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1280

322

+55

2535

37823

14.92

29

环境与生态学

1421

256

+52

2423

37118

15.32

34

微生物学

585

69

+7

3208

36256

11.30

9

数据来源:睿唯安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数据库2022113日数据

从机构综合排名来看,在全球7708家上榜机构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位居第470位,较20211月排名上升59位;与国内机构相比,中国农业科学院进入40强,位居第37位。具体见表5

5 20221ESI综合排名国内机构前50

国内排名

机构名称

全球排名

ESI1%学科数

论文数

被引次数

篇均被引频次

顶级论文数

1

中国科学院

2

21

481778

9503656

19.73

910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44

19

146857

2314837

15.76

2295

3

清华大学

60

21

96445

2021848

20.96

2463

4

北京大学

69

22

94245

1882453

19.97

1918

5

上海交通大学

76

21

113438

1837727

16.20

1647

6

浙江大学

81

21

111412

1802317

16.18

1690

7

复旦大学

114

21

76714

1424268

18.57

1343

8

中山大学

127

20

79656

1330881

16.71

1310

9

华中科技大学

147

20

73296

1226340

16.73

1360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9

16

61406

1217282

19.82

1453

11

南京大学

161

18

59934

1174977

19.60

1136

12

四川大学

200

19

71414

968141

13.56

842

13

山东大学

211

19

66542

942619

14.17

708

14

中南大学

213

17

64781

937801

14.48

1067

15

武汉大学

215

18

55708

935838

16.80

1078

16

西安交通大学

232

16

64156

900384

14.03

861

17

吉林大学

240

18

61167

877271

14.34

648

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246

12

59663

856723

14.36

901

19

华南理工大学

266

11

43606

787186

18.05

839

20

苏州大学

280

15

41190

761669

18.49

782

21

同济大学

284

15

51844

754035

14.54

690

22

天津大学

291

13

49505

737105

14.89

784

23

东南大学

319

13

48590

688208

14.16

803

2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331

13

40446

657737

16.26

588

25

南开大学

336

15

31178

637820

20.46

679

26

大连理工大学

346

10

41249

617811

14.98

512

27

厦门大学

347

19

35624

617533

17.33

606

28

湖南大学

403

10

27296

532778

19.52

913

2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04

10

39338

531985

13.52

604

30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29

4

13775

501330

36.39

542

31

首都医科大学

434

13

37641

499013

13.26

347

32

郑州大学

449

13

39610

484283

12.23

792

33

北京师范大学

452

15

30821

477242

15.48

455

34

北京协和医学院

453

12

31163

476981

15.31

359

35

兰州大学

464

13

29044

467023

16.08

391

36

北京理工大学

467

8

32177

462277

14.37

703

37

中国农业科学院

470

11

33451

459332

13.73

433

38

重庆大学

476

12

34949

454583

13.01

549

39

中国地质大学

483

7

31146

449221

14.42

451

4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84

8

24584

449215

18.27

347

41

南京医科大学

486

9

32006

447655

13.99

305

42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495

12

34704

439229

12.66

795

43

中国农业大学

526

14

27002

422182

15.64

408

44

西北工业大学

540

7

33428

405963

12.14

566

4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542

7

12661

405269

32.01

348

46

北京科技大学

547

6

28267

401013

14.19

371

47

北京化工大学

562

5

19114

382693

20.02

404

48

武汉理工大学

573

6

19708

374223

18.99

489

49

华东师范大学

608

14

22854

357987

15.66

405

50

江苏大学

621

9

25531

348577

13.65

464

数据来源:睿唯安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2022113日数

1.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3.1招生情况

1)分类型统计

2021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1809人,其中博士生584人,占32.28%;硕士生1223人,占67.61%。具体6

6 2021年各类型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

类型

博士生

硕士生

合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同等

学力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录取

人数

459

20

63

42

494

704

2

16

7

2

1809

合计

584

1223

2

1809

注:全日制博士生含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90人。

2)分学科统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生

录取的564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生中,按一级学科统计,作物学最多,为119人,占21.10%;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395人,占70.04%。具体7

7 2021年各学科博士生录取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10生物学

87

15.42%

101

17.90%

0713生态学

14

2.48%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16

2.84%

16

2.84%

农学

0901作物学

119

21.10%

395

70.04%

0902园艺学

35

6.21%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56

9.93%

0904植物保护

61

10.82%

0905畜牧学

58

10.28%

0906兽医学

63

11.17%

0909草学

3

0.53%

管理学

1203农林经济管理

52

9.22%

52

9.22%

合计

/

564

100%

564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

录取的2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攻读类别全部为兽医。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硕士生

录取的501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硕士生中,按一级学科统计,生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作物学四个一级学科最多,分别为101人、64人、54人、47人,分别占20.16%12.77%10.78%9.38%;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272人,占54.29%。具体8

8 2021年各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录取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06大气科学

4

0.80%

117

23.35%

0710生物学

101

20.16%

0713生态学

12

2.40%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27

5.39%

79

15.77%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16

3.19%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36

7.19%

农学

0901作物学

47

9.38%

272

54.29%

0902园艺学

39

7.78%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16

3.19%

0904植物保护

54

10.78%

0905畜牧学

30

5.99%

0906兽医学

64

12.77%

0907林学

8

1.60%

0908水产

10

2.00%

0909草学

4

0.80%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5

2.99%

33

6.59%

1203农林经济管理

18

3.59%

合计

/

501

100%

501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录取的704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农业硕士561人,占79.68%;兽医硕士121人,占17.19%。具体9

9 202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录取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860生物与医药

086000生物与医药

14

1.99%

14

1.99%

0951农业

095131农艺与种业

195

27.70%

561

79.68%

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153

21.73%

095133畜牧

63

8.95%

095134渔业发展

5

0.71%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66

9.37%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34

4.83%

095137农业管理

33

4.69%

095138农村发展

12

1.70%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121

17.19%

121

17.19%

1255图书情报

125500图书情报

8

1.14%

8

1.14%

合计

/

704

100%

704

100%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录取的16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农业硕士,为15人,占93.75%。具体见表10

10 2021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录取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860生物与医药

086000生物与医药

1

6.25%

1

6.25%

0951农业

095131农艺与种业

3

18.75%

15

93.75%

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4

25.00%

095133畜牧

1

6.25%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1

6.25%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1

6.25%

095137农业管理

3

18.75%

095138农村发展

2

12.50%

合计

/

16

100%

16

100%

1.3.2在校生情况

1)分类型统计

截至2021年底,共有各类在校研究生5680人,其中博士生2236 人,占39.37%;硕士生3438人,占60.53%。具体见表11

11 2021年在校研究生人数

类型

博士生

硕士生

合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同等

学力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在校生

人数

1634

30

356

216

1427

1606

15

346

44

6

5680

合计

2236

3438

6

5680

2)分学科统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生

在校博士生共2206人,按一级学科统计,作物学最多,为487人,22.08%;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1576人,占71.44%。具体见表12

12 2021年各学科在校博士生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10生物学

331

15.00%

389

17.63%

0713生态学

58

2.63%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69

3.13%

69

3.13%

农学

0901作物学

487

22.08%

1576

71.44%

0902园艺学

152

6.89%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218

9.88%

0904植物保护

249

11.29%

0905畜牧学

188

8.52%

0906兽医学

269

12.19%

0909草学

13

0.59%

管理学

1203农林经济管理

172

7.80%

172

7.80%

合计

/

2206

100%

2206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

在校的3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攻读类别全部为兽医。

全日制学术学位、同等学力及留学生硕士生

在校全日制学术学位、同等学力及留学生硕士生1486人,按一级学科统计,生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作物学四个一级学科最多,分别为257人、196人、174136,分别占17.29%13.19%11.71%9.15%;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851人,占57.27%。具体见表13

13 2021年各学科在校学术学位硕士生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06大气科学

11

0.74%

297

19.98%

0710生物学

257

17.29%

0713生态学

29

1.95%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74

4.98%

239

16.09%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52

3.50%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113

7.61%

农学

0901作物学

136

9.15%

851

57.27%

0902园艺学

116

7.81%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53

3.57%

0904植物保护

174

11.71%

0905畜牧学

111

7.47%

0906兽医学

196

13.19%

0907林学

22

1.48%

0908 水产

29

1.95%

0909草学

14

0.94%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49

3.30%

99

6.66%

1203农林经济管理

50

3.36%

合计

/

1486

100%

1486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共1606人,其中农业硕士1266人,占78.835%;兽医硕士287人,占17.87%。具体14

14 2021年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852工程

085231食品工程

7

0.435%

7

0.435%

0860 生物与医药

086000 生物与医药

24

1.49%

24

1.49%

0951农业

095131农艺与种业

428

26.65%

1266

78.835%

09513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367

22.85%

095133畜牧

141

8.78%

095134 渔业发展

7

0.435%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162

10.09%

095136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57

3.55%

095137 农业管理

74

4.61%

095138 农村发展

30

1.87%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287

17.87%

287

17.87%

1255 图书情报

125500图书情报

22

1.37%

22

1.37%

合计

/

1606

100%

1606

100%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在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346人,其中农业硕士259 人,占74.85%;兽医硕士74人,占21.39%。具体15

15 2021年在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852工程

085231食品工程

4

1.16%

4

1.16%

0860 生物与医药

086000生物与医药

2

0.58%

2

0.58%

0951农业

095101作物

1

0.29%

259

74.85%

095131 农艺与种业

77

22.25%

09513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76

21.96%

095133 畜牧

35

10.12%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27

7.80%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13

3.76%

095137农业管理

19

5.49%

095138 农村发展

11

3.18%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74

21.39%

74

21.39%

1255 图书情报

125500 图书情报

7

2.02%

7

2.02%

合计

/

346

100%

346

100%

1.3.3毕业生情况

1)分类型统计

2021年共有各类毕业生1497人,其中博士毕业生429人,占26.66%;硕士毕业生1068人,占71.34%。具体16

16 2021年各类型研究生毕业人数

类型

博士生

硕士生

合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留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留学生

毕业生人数

312

0

94

23

436

309

301

22

1497

合计

429

1068

1497

2)分学科统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毕业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毕业生共429人,按一级学科统计,作物学最多,为90人,占20.98%;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315人,占73.44%。具体见表17

17 2021年各学科博士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10生物学

53

12.35%

70

16.31%

0713生态学

17

3.96%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10

2.33%

10

2.33%

农学

0901作物学

90

20.98%

315

73.44%

0902园艺学

28

6.53%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34

7.92%

0904植物保护

60

13.99%

0905畜牧学

44

10.26%

0906兽医学

57

13.29%

0909草学

2

0.47%

管理学

1203农林经济管理

34

7.92%

34

7.92%

合计

/

429

100%

429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硕士毕业

全日制学术学位、留学生硕士毕业生共458人,按一级学科统计,生物兽医学、植物保护、作物学最多,分别70人、6660人、55,分别占15.28 %14.41%13.10%12.01%;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276人,占60.27%。具体见表18

18 2021年各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06大气科学

3

0.66%

81

17.69%

0710生物学

70

15.28%

0713生态学

8

1.75%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25

5.46%

69

15.06%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16

3.49%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28

6.11%

农学

0901作物学

55

12.01%

276

60.27%

0902园艺学

33

7.21%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16

3.49%

0904植物保护

60

13.10%

0905畜牧学

38

8.30%

0906兽医学

66

14.41%

0907林学

2

0.44%

0909草学

6

1.31%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6

3.49%

32

6.98%

1203农林经济管理

16

3.49%

合计

/

458

100.00%

458

100.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共309人,农业硕士最多,为247人,占79.93%;兽医硕士62人,占20.07%。具体见表19

19 202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951农业

095102园艺

2

0.65%

247

79.93%

095131 农艺与种业

77

24.92%

09513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70

22.65%

095133 畜牧

27

8.74%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45

14.56%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6

1.94%

095137农业管理

8

2.59%

095138 农村发展

12

3.88%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62

20.07%

62

20.07%

合计

/

309

100%

309

100%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共301人,农业硕士最多,为233人,占77.41%;兽医硕士68人,占22.59%。具体见表20

20 2021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毕业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951农业

095101作物

1

0.33%

233

77.41%

095102园艺

1

0.33%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1

0.33%

095131 农艺与种业

72

23.92%

09513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79

26.25%

095133 畜牧

32

10.63%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29

9.64%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6

1.99%

095137农业管理

3

1.00%

095138 农村发展

9

2.99%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68

22.59%

68

22.59%

合计

/

301

100%

301

100%

1.3.4学位授予情况

1)分类型统计

2021年共授予各类学位1413人,其中博士学位329人,占23.28%;硕士学位1084人,占76.72%。具体见表21所示。

21 2021年各类型研究生授予学位人数

类型

博士

硕士

合计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留学生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

同等

学力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在职攻读专业学位

留学生

授予学位人数

230

0

99

436

309

2

301

15

21

1413

合计

329

1084

1413

2)分学科统计

博士学位(含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留学生博士)

共授予博士学位329(均为学术学位),按一级学科统计,作物学最多,为71人,占21.58%,其次是生物植物保护均为42人,12.77%;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239人,占72.64%。具体22

22 2021年各学科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10生物学

42

12.77%

54

16.42%

0713生态学

12

3.65%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9

2.73%

9

2.73%

农学

0901作物学

71

21.58%

239

72.64%

0902园艺学

21

6.38%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28

8.51%

0904植物保护

42

12.77%

0905畜牧学

32

9.73%

0906兽医学

41

12.46%

0909草学

4

1.21%

管理学

1203农林经济管理

27

8.21%

27

8.21%

合计

/

329

100.00%

329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学术学位硕士(含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同等学力硕士及留学生硕士)

共授予学术学位硕士(含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同等学力硕士及留学生硕士459人,按一级学科统计,生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和作物学最多,分别为69666156,分别占15.03%14.38% 13.29%12.20%;按学科门类统计,农学门类最多,为278人,占60.57%。具体23

23 2021年各学科授予学术学位硕士人数及比例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一级学科统计)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学科门类统计)

理学

0706大气科学

3

0.65%

80

17.43%

0710生物学

69

15.03%

0713生态学

8

1.74%

工学

0828农业工程

25

5.44%

69

15.03%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16

3.49%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28

6.10%

农学

0901作物学

56

12.20%

278

60.57%

0902园艺学

33

7.19%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16

3.49%

0904植物保护

61

13.29%

0905畜牧学

38

8.28%

0906兽医学

66

14.38%

0907林学

2

0.43%

0909草学

6

1.31%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6

3.49%

32

6.97%

1203农林经济管理

16

3.49%

合计

/

459

100%

459

100%

注: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区域发展2个交叉学科统计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共授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309人,其中农业硕士247人,占79.93%;兽医硕士62人,占20.07%。具体见表24

24 2021年授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951农业

095102园艺

2

0.65%

247

79.93%

095131农艺与种业

77

24.92%

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70

22.65%

095133畜牧

27

8.74%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45

14.56%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6

1.94%

095137农业管理

8

2.59%

095138农村发展

12

3.88%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62

20.07%

62

20.07%

合计

/

309

100%

309

100%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共授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301人,其中农业硕士234人,占77.74%;兽医硕士67人,占22.26%。具体25

25 2021年授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951农业

095101作物

1

0.33%

234

77.74%

095102园艺

1

0.33%

095103农业资源利用

1

0.33%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1

0.33%

095131农艺与种业

72

23.92%

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79

26.25%

095133畜牧

32

10.63%

095135食品加工与安全

29

9.64%

095136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6

1.99%

095137农业管理

3

1.00%

095138农村发展

9

2.99%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67

22.26%

67

22.26%

合计

/

301

100%

301

100%

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

共授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15人,其中农业硕士14人,占93.33%。具体见表26

26 2021年授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及比例

类别代码及名称

领域代码及名称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领域统计)

授予人数及所占比例

(按类别统计)

0951农业

095103农业资源利用

1

6.67%

14

93.33%

095104植物保护

1

6.67%

095105养殖

4

26.67%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5

33.33%

095112农业信息化

1

6.67%

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

2

13.32%

0952兽医

095200兽医

1

6.67%

1

6.67%

合计

/

15

100%

15

100%

1.3.5就业情况

坚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优质的“24小时在线服务、丰富线上就业指导课程、便捷的线上手续办理、精准岗位推送、特定帮扶措施,着力破解毕业生就业受阻难题,保障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组织了两场线上大型双选会,参会单位约130余家;组织多场专场宣讲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隆平高科、牧原集团诺禾致源、药明生物、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各地人社局举办的系列双选会;开展就业创业讲座四次,包含简历、面试、礼仪、创业四方面内容。

2021届毕业生共计1358名(含定向委培生80人,不含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其中,博士生312人,硕士生1046人。截至202231日,总体就业率为90.6%。就业去向如下:

从就业去向来看,考取博士317人,出国留学34人,签署三方协议(含继续做博士后研究)394人,签劳动合同7人,灵活就业478,总就业人数1230。从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来看,京内就业107人,京外就业287人,京内就业人数占27.2%。从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到党政机关就业31人,科研单位132人,高等教育系统75人,中等、初等教育单位1人,一般事业单位72人,医疗卫生单位3人,企业80人(其中国有企业45人)。此外,就业领域呈多元化趋势,目前在企业就业和京外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已占大多数。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融为一体。截至202110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17名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硕士17人。

1.4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研究生导师2506人,其中院士19多人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科研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956,占38.15%,硕士生导师1550人,占61.85%。导师队伍性别、职称、学位、年龄及学科结构如下:

1.4.1性别结构

男性导师1681人,占67.08%女性导师825人,占32.92%

1.4.2职称结构

正高级职称1252人,占49.96%副高级职称1236人,占49.32%

1.4.3学位结构

具有博士学位者2132人,占85.08%,具有硕士学位者279人,占11.13%

1.4.4年龄结构

导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655岁,共1949人,占77.77%45岁及以下的青年导师共1158人,占46.21%。具体如图1所示。

1 导师队伍年龄结构

1.4.5学科结构

导师学科主要分布在作物学、兽医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6个学科,导师人数分别为362人、345人、282人、252人、212人、206人,合计占导师队伍总数的66.20%。具体如图2所示。

2 导师队伍学科结构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2.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构建四级思政体系,打造高素质思政队伍

一是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制度,夯实两段式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落实,形成了以农科院党组统一领导、研究生院、研究所党委组织实施、各级党团组织、研究生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了高效的研究生院-研究所-团队-导师四级思政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将辅导员队伍分别建在学生所在班级和科研团队上,实现思政教育的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全面覆盖

三是设立专项经费开展导师培训班、思政教师培训班、辅导员技能提升计划和优秀教学名师系列评选表彰。

2.2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三农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强化价值塑造引领。完善课程评价指标,增加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强化研究生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召开思政课程教师座谈会,党委组织召开专题研究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工作,坚持举办主题鲜明的书记、院长进课堂思政专题系列讲座,贯彻落实书记院长进思政教室听课制等工作,坚持将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全流程管理,不断健全思政课教学工作制度。高质量上好思政课程,学期开学初给每一位任课教师发送《致任课教师的一封信》,要求教师讲好开学第一课。建立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研讨、每学期总结的管理工作模式,组织开展课堂动态跟踪调查,定期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守好课堂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凝心聚力学党史,砥砺前行初心主题党日、学党史 守初心 勇担当党史教育专题讲座、红色华诞 党旗飘扬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学党史 感党恩我与党史有个故事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是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参加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组建青年志愿者部和志愿者爱心社,开展科技扶贫、看望孤寡老人、慰问儿童村、临终关怀医院、通州关爱中心、义务植树、电脑义诊、清扫校园、爱心捐赠、义务献血、垃圾分类等青年志愿活动。

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运动纪念日、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素质拓展、红歌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理想教育。

是强化理论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理论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党员重点学习党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三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以各个学生党支部为中心,带动全体党员学习,通过组织阅读红色经典、党课报告会、先进党员讲党课、知识竞赛、交流研讨、校内主题实践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形式促进政治理论学习。

2.3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一是注重凝练农科校园品牌文化概念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院区标识与文创产品,打造农科学术节校园风采大赛三分钟论文演讲比赛社团嘉年华寝室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组建青年理论小组、农科精神宣讲团,培育了一批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农科开放日、农业专家在线、农科校园校友之家等积极拓展思政教育渠道,促进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

二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和团队辅导,组织生心理筛查,举办研究生心理节和系列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

三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每年开展社团换届工作并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活动,建立了健身社、篮球社、舞蹈社、艺术团、茶艺社、逻辑推理社、爱心社、舞龙舞狮社、汉服社、心理社等18个青年学生文体社团,开展了羽毛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英语角、茶艺展示、舞龙舞狮表演、汉服表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农科学子搭建成长的平台。

2.4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视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定期向党组汇报和每月分判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把责任落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在新生入学、导师、教师培训中强化意识形态专题辅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是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研究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院史所史、三农发展史等宣传教育,强化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研究生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在爱党爱国、爱院爱所上作表率,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中勇担当;根据研究生党员的学习阶段、研究工作特点、分布状况等情况,采取研究生院管理、培养单位管理和试验基地管理等多种方式,做到研究生学习科研到哪里,研究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研究生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充分发挥支部建在团队上的优势,使学生党员通过支部共建、定点帮扶等形式真正参与到科技创新和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需求工作中。

三是全力做好疫情常态化期间的管理服务工作。坚持多并举、分类施策、主动作为,做好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研究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建设学生党员培训教育系统、党员和积极分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所学生党务管理人员形成党建工作合力,提升组织育人水平。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研究生奖助情况】

3.1课程建设与实施

一是深化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启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工作,对本学科研究生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组合,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动生物安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筹备建立“1+N”生物安全课程体系,以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生物安全意识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从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的能力;启动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特色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

二是加强研究生课程专项建设工作。组织完成3门新建课程建设项目、5门优化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及立项工作,投入经费30余万;完成了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8门已立项课程的项目验收。

3.2导师选拔培训及师德师风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通过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入口把关、开展导师培训、强化考核评价、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等措施,多并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2018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提出了导师基本素质三个具备,明确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七要,划定了导师禁行行为红十三条,建立健全了评价考核、督导问责及监督反馈机制。202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教研〔202012号)等文件精神,对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2021年,根据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和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导师手册》进行了修订完善。

二是严格导师遴选、备案及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入口把关。在博士生导师遴选、硕士生导师备案及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中,明确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内容进行考核、公示,明确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组织开展博士生导师遴选及硕士生导师备案工作,遴选155人为2021年新增博士生导备案222人为2021新增硕士生导师。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要求开展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强调会评前公示要求,突出师德师风考核,细化导师招生岗位设置。2021年,按照招生指标120%控制通过招生资格审核的导师人数,审核通过1559名导师(其中博导609名、硕导9502022年度导师招生资格。

三是开展新任导师岗前培训及在岗导师日常教育培训。每年举办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主旨师德师风为首要培训内容新任导师岗前培训班2021年,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筑师德根基担育人使命为主题导师培训班,共有35院属研究所及水科院、热科院等单位的270名导师参加了培训本期培训班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增设意识形态能力提升内容涵盖师德师风、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政策解读、学术规范、心理健康名师交流等模块。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作为导师代表作经验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研究员对新任导师进行集体政治谈话培训后调查显示, 100%的参训导师认为此次培训对今后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帮助。培训对提升新任导师履职尽责能力水平,强化导师政治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育人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在岗导师的教育培训。

四是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全面考核。依托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采取导师自查、研究生评价、研究所学位会审查等形式,对全院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者方可取得招生资格考核情况是研究所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标之一,考核结果计入研究所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价2021年,组织完成对全院36个培养单位、2100名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

五是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研究生院、各研究所均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主动接受研究生等对导师师德师风、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方面问题的反映,落实导师监督问责制度

3.3学术训练情况

一是加强管理制度执行监督研究生按照《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指南》开展学术训练,包括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实践训练、中期考核等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均有相关制度,确保学术训练质量。启动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科研记录、回所课程等培养环节调研与检查,规范培养环节组织管理,加强督查和审核,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完成京内7研究所的制度执行情况调研与检查

二是充分发挥导师、课题组研究生学术训练的主体作用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培养计划制定以及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的指导和把关,并通过安排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Seminar汇报交流等方式,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

三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雄厚的科研条件和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从事创新、前沿科学研究的优势,着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突出、学术创造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坚持科研与实践育人,激发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研究生参加 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在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据建模竞赛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喜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3.4学术交流情况

根据《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研究生学术活动是博士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环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15次以上,其中至少参加1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15次以上,其中至少参加2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直博生在中期考核前累计参加学术活动20次以上,至少参加3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硕博连读考核前完成的学术活动须达到硕士研究生要求,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中期考核前完成的学术活动须达到博士研究生要求。2021年,院各研究所除了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交流,还针对研究生群体积极组织多个学术交流活动,总计34个研究所组织440余场学术活动,涵盖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等各种形式,做到全年学术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利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激发学术研究热情。

3.5奖助体系

着力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奖助体系,近年来资助标准大幅提高,学业奖学金实现全覆盖,设立勤学励志助学金、特困生补助项目精准资助贫困生探索形成具有农科特色的三助津贴制度,使奖助工作成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校博士生人均获资助不低于5.2万元/年,硕士生人均获资助不低于3万元/年,深化资助育人成效,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奖励条例》,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年共设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18项国内研究生奖助学金,以奖励优秀学生,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由中国政府奖学金等5项奖学金组成的奖助体系。具体26、表27

26 2021年国内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置

序号

奖助类别

奖助对象及标准

1

国家奖学金

博士生:30000/人;硕士生:20000/

2

学业奖学金

一等奖:博士生每年11000/人,硕士生每年9000/人,占比20%

二等奖:博士生每年10000/人,硕士生每年8000/人,占比80%

3

三仪奖学金

3000/

4

国家助学金

研究生院阶段:博士生每月2750/人,硕士生每月1500/人;

研究所阶段:博士生每月1750/人,硕士生每月800/

5

勤学励志助学金

一等助学金:20000/;二等助学金:8000/

6

国际交流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20000/;二等助学金:8000/

7

助研津贴

研究所阶段:博士生每月不低于1750/人,硕士生每月不低于1000/

8

特困生补助

2000-10000/

9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与指导教师各20000

10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与指导教师各10000

11

优秀推免生奖

录取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学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且本科毕业专业所对应学科最近一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A+AA-,免三年学费

12

推免生奖

录取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免第一年学费

13

课程学习优秀奖

一年级在校硕士研究生的20%,无奖金

14

中期考核优秀奖

二年级在校生的25%,无奖金

15

优秀学生干部

全体在校生学生干部的30%1000/

16

社会活动优秀奖

各班级人数的10%,无奖金

17

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总数的5%,无奖金

18

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奖励

2000-3000/

27 2021年来华留学生奖助体系设置

序号

奖助类别

奖助对象及标准

1

中国政府奖学金

博士生92800/人(一类)

博士生97800/人(二类)

硕士生79200/

2

北京市政府奖学金

博士生25000-40000/

3

研究生院奖学金

博士生95800/

硕士生79800/

4

国际组织奖学金

博士生122560/

高级进修生112560/

5

外国政府奖学金

博士生60000/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4.1人才培养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式印发《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四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谋划实施五大工程”“三大行动重点任务,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培养矢志奋斗的新型高层次人才。组织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起草《关于推进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院所资源,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研究生院及研究所两级在两段式培养不同阶段质量保证全过程的职责任务,推进新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修订完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育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继续推进学院制改革,充分利用地方优质政策和科教资源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拓展研究生教育办学空间2021成立南繁学院,首批26研究生在海南正式入学南繁学院成为继兽医学院、深圳研究生院之后第三家实体运行的学院

二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在前期兽医学科、畜牧学科试点的基础上,顺利开展所有学科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创新工作方式,指导培养单位举办云端夏令营,扩大招生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参加线上、线下夏令营的总人次达到733人次;加大推免生考查和接收力度,畜牧专业、兽医专业首次接专业学位类型推免生5名;直博生大幅增加,作科所等7接收直博生23名。2021年接收了194名推免生,较2017117名增加了65.8%,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41.2%2021年硕士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27.68%2021年博士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42%。通过上述多个渠道,加大优秀生源选拔力度,把好研究生教育入口关

三是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培养质量。落实北京市、中国农科院等疫情防控要求,做到疫情防控、课程教学两不误。关注重点人群,加强申请课程学习的客座学生管理;及时调整课程上课方式,灵活采用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线上等多种授课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持续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陆续将近年来录制的本院部分精品课程,制作课程视频,上传至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已完成35门次的课程视频制作,比上年增加14门课程,有利于京内外学生复习、自学。加强教学管理,集中教学阶段,实行以教师为责任主体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持续改进课程考试和考核方法,严肃考试纪律,优化课程考评制度。北京本院顺利组织开课170门(253门次),总计10421学时,全年新开课程8门。持续加强回所课程管理,共有16个研究所开课50门。

4.2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职教师工作量考核实施细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师教学补助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利益和权益,激发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维护师资队伍的稳定,规范教师教学管理,切实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为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专职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教学管理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组织教师教学培训和学习,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可。94-5日,组织举办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为主题的第五期教师教学线上培训,全院有360余名教师(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参加,培训人数为历年之最。培训班邀请了4位具有丰富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经验的专家担任主讲嘉宾。培训结束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3.66%的老师表示对课程思政有很大程度的了解和认识,88.33%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有很大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培训成效非常显著。1124-26日,组织专职教师和课程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线上)。支持外语、统计、生物等专职教师参加不同学科的教学研修教改研讨会、职业发展研讨会、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等23人次。

是开展优秀教师与教学名师评选。为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评选及奖励办法》,根据教学质量评估情况,评选表彰了742020-2021学年优秀教师。为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评选表彰了122020-2021学年教学名师。通过优秀教师、教学名师评选与表彰,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授课教师荣誉感和使命感。

4.3科学平台

中国农业科学持续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科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拥有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等6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8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平台;拥有作物分子育种等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等40个国家改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共有168各级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拥有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等6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等202各级各类基础支撑平台。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条件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4科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国农业科研国家队,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始终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一流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使命清单制度、加快创新工程优化升级、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加强科技成果培育、强化平台建设运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积极推进院所深化改革等多项举措,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是科研立项保持良好势头。新增主持各类课题3383项,合同总经费11.7亿元。其中,重点研发计划32项,农业领域数量占发布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53项,直接费用2.65亿元,其中重大类项目28项,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创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获得立项的综合类重大项目;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

二是基础前沿研究取得多项重大发现。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6701篇,其中SCI/EI收录4072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69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刊上的论文6篇。在Cell发表封面文章,揭示超级害虫烟粉为害600多种植物的奥秘,为精准绿色防控提供全新思路。首次发现产甲烷古菌碳代谢新途径,拓展了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知,为开发地下沼气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培育出了第一代高纯合度(>99%)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杂交马铃薯品系优薯1,使马铃薯育种进入快速迭代轨道。揭示水稻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分裂新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关键分子证据,揭示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发现了氯法齐明对多种冠状病毒广谱抗性的作用机制,具有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

三是科技成果产出再创佳绩。7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9项成果获得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5项。3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畜禽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华西牛和广明2号白羽肉鸡通过国家审定。中麦895”累计推广5100万亩、灌浆速率和耐热性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首位,中豆63”创南方大豆高产新纪录,中油杂19”含油量育种水平世界领先,中甘21”成为高原夏菜重大品牌。升级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推荐。猪、牛口蹄疫O型疫苗,鸭坦布苏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等4个一类新兽药填补国内空白

4.5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一是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贯彻落实有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要求,持续推进书记、院长进课堂思政专题系列讲座,课程授课教师讲好开学第一课等工作,全面加强研究生、教师、导师意识形态工作,守好课堂意识形态主阵地。打造院所联动的党建团学工作模式,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树人讲堂、学术节、学雷锋月、纪念一二运动、主题篮球赛等党建团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科学家精神、院史院风、科研诚信、心理健康、耕读教育等主题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及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农科精神和校园文化。

二是注重师资培训。2021年导师培训班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对全体新任研究生导师进行集体政治谈话对新任导师提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要求新任导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要义,做到坚守科研诚信,传承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方面的科学家精神,学习中国农业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敬农的高尚情怀,传承发扬三农情怀、农科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4.6国际合作交流

一是服务对外工作大局,国际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系统谋划农业科技国际化发展,深度参与并主导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和成果走出去,助力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流学科一流研究生院建设,有力支撑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国际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

2021年,正式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四五国际合作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国际农业科学计划联合法国农科院、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10多家国际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牵头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G2P:农作物基因资源项目。组织国际农业科学计划项目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与控制项目,草地贪夜蛾和沙漠蝗虫等重大虫害研究与防控取得重大进展。作科所小麦诱变育种团队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授予的卓越成就奖。组织召开全球国际设施园艺研讨会。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2年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中欧养殖动物健康生产创新型精英人才合作培养项目

二是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留学生教育取得新发展。服务国家科教外交战略需求,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留学生教育新发展。全年共录取外国留学生71人,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70人,涵盖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生源来自25个国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新生总数的49.2%2021年在校留学生406人(博士生356人、硕士生44人、进修生6人),来自全球54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58.1%。制订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试行)》,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工作抽查中获得了95分的优秀成绩,全国仅12所。组织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常态条件下留学生教学培养与质量保证研讨会,组织线上线下同步开设英文授课课程12门,最大限度满足境外留学生在线课程学习需求。协助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感知中国-智创未来》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风筝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加纳籍留学生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研究生院与环保所共同处置了一名尼日尔籍留学生重病住院治疗并顺利回国的突发事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尼日尔驻华使馆专门发来感谢信。

2021年毕业留学生116人,其中博士94人、硕士22人。毕业留学生共计发表SCI论文160篇(生均1.38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3.89,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14711名毕业留学生获得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荣誉,3名留学生荣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2名校友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联合授予的卓越成就奖1名毕业生联合创建公司,实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毕业留学生在华创业的新突破。

三是坚持开放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中外合作博士学位教育项目顺利推进,中荷项目第二期项目(2021-2025)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23人(中荷项目首批毕业生7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3篇,人均4.13篇,其中SCI论文7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176。首次设立列日大学让布农学院和瓦赫宁根大学临时班委。1名联合培养博士生获得2020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奖励和6000美元资助。遴选推荐8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出国学习。2021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国37人、联合培养公派出国5人,学成回国9人。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领导指示,研究生院与信息所洽谈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教育学院实体化建设。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水平。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国际交流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和支持我院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赴国(境)外开展国际交流。2021年,应届毕业生出国攻读学位32人次,应届毕业生出国开展博士后研究9人次,在校生赴境外学习获得外方学位24人次,学生短期出国交流(连续90天及以上)93人次,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52人次。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5.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若干事项安排的通知》(学位办〔20213号)、《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京学位办〔20212)等文件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本轮合格评估工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精准把握政策标准。2021研究制订自我评估工作方案,方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保障质量为宗旨,按照以评促建、优化管理、办出特色、促进发展的思路,分批开展自我评估工作。

根据前期梳理的结果,本单位在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招生规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大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招生指标的支持,有力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招生规模仍然不足,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优质科教资源和人才队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更好地满足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科技创新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指标从2013年起未有增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学、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限定招收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科的招生规模随着国家生物育种、农业水利工作的重点发展需进一步加大规模;兽医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A+学科,是处于国内一流的学科,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首次招收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了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联合攻关。目前为加快科研进展,推动非洲猪瘟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需要进一步扩大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4个学科被评为A+(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2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优异成绩,A类学科数占参评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的60%A+学科数与全国高校相比并列居于第12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比,部分学科还在发展之中,还存在师资队伍不强、学科特色不鲜明、整体体量偏小、综合竞争力偏弱等方面的问题。

5.2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分别反馈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被抽检的15篇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合格,23篇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5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1篇统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合格。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是针对招生规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问题,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在确保常规招生指标稳步增长的同时,重点争取增加专项招生指标

是针对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认真梳理、充分挖掘、整合院属研究所优质科教资源,夯实学科基础;根据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参评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强特色,扎实开展改进提升工作;积极配合国务院学位办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对我院二级学科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育力度,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积极借鉴、学习国内外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经验,瞄准我院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不断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办研究生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强全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